• 提起理财投资,许多人以为是近现代才“流行”起来的。实际上在中国,以家庭或个人致富为目标的私人理财投资观很早就出现了。“理财”一词最早见于《易经·系辞》,“理财正辞,禁民为非曰义”,意思就是说理财要有恰当合理的方法,禁止不正确的开支。


    纵观历史长河,我们可以发现,理财问题自古就有,王安石的曾提出“聚天下之人,不可以无财,理天下之财,不可以无义”的重要思想,无不体现了古人对理财的重视。古人的理财观念,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。

     

    1.jpg

     

    如果按现在的投资偏好评估标准来看,其实古人也已有很多在风险与收益间博弈的精彩事迹,请听小编一一道来。


    风险爱好型


    是指追求高风险、高收益的理财方式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将这种方式称为“用奇胜”。吕不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当时,吕不韦在邯郸见过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后,立马发觉了其庞大的市场潜力,认为他“奇货可居”,将秦国公子作为投资对象,辅佐其一直到他坐上皇位,拜吕不韦为仲父,吕不韦从此权倾天下,富可敌国。

     

    2.jpg

     

     

    吕不韦理财的途径主要是发现有潜力、价值被低估的“企业”(秦国公子异人),向其注入“风险资本”,帮助其“上市”(登基为帝),以获取巨大收益,这可以说是开创了风险投资的先河。不过,这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,如果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,后果是不堪设想的,轻则倾家荡产、重则家破人亡。吕不韦后来的遭遇也证明了这一点。


    风险中立型


    是指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,使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。风险中立型理财观的典型代表是白圭。白圭,战国时代人,曾在魏国做官,后来到了齐国、秦国。《汉书》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鼻祖,即“天下言治生者祖”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。白圭自有一套独到的投资术,在投资过程中,白圭认为最重要的四点是:“智”——权衡利害;“勇”——当机立断;“仁”——拿捏取舍分寸;“强”——知进退取舍。

     

    3.jpg

     

     

    在战国时期,大部分商人都经营珠宝生意,因为经营珠宝可以获利百倍。但是白圭却没有选择这一当时最赚钱的行业,而是用他的“智”另辟蹊径,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新行业,他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,敏锐地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,并提出“欲长线,取下谷”的经营策略。


    风险厌恶型


    这是中国古代最主流的一种理财观念,追求的是一种低风险、量入为出的资金安排,大文豪苏轼先生就是此中翘楚。孔子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的观点可以说影响了后来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,由“君子罕言利”到“君子不言利”的演变也使得商人成了社会阶层的最底层。由于知识分子耻于言利,自然也不会进行投资。因此,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,理财只好追求风险厌恶型。

     

    4.jpg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苏轼在《答秦太虚书》中这样描述自己在黄州的理财方法:“初到黄,廪入既绝,人口不少,私甚忧之。但痛自节俭,日用不得过百五十。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,断为三十块,挂屋梁卜,平日用画叉挑取一块,即藏去叉,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,以待宾客。”


    那时,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,俸禄大幅减少,于是他痛下决心,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以内。具体做法是这样的:每月发工资后取出4500文钱,分成30 堆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,每天早上用一枝长长的画叉挑取一串,取完后就把画叉藏起来。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,存放每天剩下的钱,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。但是就是这样节约每日用度还是不够,苏轼还自己开了一片荒地,号召家人每日下田种地开荒,开源节流。他的这种理财方式,不仅没有商人们赚钱快,还每日把自己弄的很辛苦,传说苏轼晚年间过的一直很清贫。


    小结


    其实用今天的话说,古人最核心的理财观念就是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正当,禁止民众不合理的开支和浪费。现代人看古代人那些“老土”的投资理财方式,其实并不“老土”,基本都是老祖宗留下的“财富”,也是千古不变的成功投资理财之道。

  • 来源:北京银信私人财行

   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